现实生活中炒股技巧,我们时常用“比窦娥还冤”来形容自己遭遇的委屈,但很少有人真正去了解,窦娥到底是怎么受冤的。她遭遇了权臣的陷害,最后死于非命。当时,她发下了三桩毒誓,其中一桩便是“若冤屈得不到伸张,大旱三年”。
大家都知道,在古代,农耕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,而窦娥的毒誓直接导致了庄稼颗粒无收,天灾人祸接连不断,百姓苦不堪言。然而,参与这场灾难的民众,真的是完全无辜吗?
窦娥并非出身高贵的大家闺秀,相反,她曾是那个被命运无情捉弄的底层百姓。三岁时,她失去了母亲,父亲是个贫寒书生,俩人过着简朴的生活。可不幸的是,窦娥的命运并没有因此变得温暖。七岁那年,父亲为了一圆进京考取功名的梦想,把她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。为了筹齐盘缠,父亲抛下了她,而她在蔡婆婆家等了整整两年,直到父亲再也没有回来,却等来了丈夫的病逝,成为了寡妇。那时,她只能与蔡婆婆相依为命。
展开剩余74%蔡婆婆家条件尚可,于是她们便靠收取高利贷过日子。某一天,蔡婆婆去收债时被赖账的人家几乎勒死,幸得张驴儿父子出手相救,才保住了性命。然而,正是这次“救命之恩”,却引发了后续的无尽悲剧。
谁能想到,张驴儿父子背后隐藏的竟是狼子野心,迅速暴露了他们的真面目。原来,他们对蔡婆婆和窦娥的美貌产生了觊觎之心,图谋霸占这对婆媳。蔡婆婆无奈之下答应嫁给张驴儿的父亲,但窦娥却誓死不从。于是,张驴儿暗中设下毒计,打算毒死蔡婆婆并嫁祸给窦娥。毒药下进了蔡婆婆的汤里,但蔡婆婆当天无胃口,结果反而毒死了张驴儿的父亲。
张驴儿便以此为筹码威胁窦娥,窦娥相信官府会给她公道,于是毫不畏惧地与张驴儿对簿公堂。然最终,张驴儿暗中收买了贪官,窦娥被严刑逼供。虽然她只是一个柔弱女子,但她从不畏惧体罚。然而,贪官们见窦娥坚韧不屈,便将魔爪伸向了她的婆婆。窦娥深知婆婆经不起这样的刑罚,于是选择承认罪行,尽管心知肚明自己并未作恶。
然而,杀人偿命,窦娥在刑场上跪下时,已经没有了任何选择。那时正值六月,酷热难耐,行刑的刀锋不知斩下了多少冤魂。在为保婆婆的性命而不得不认罪的瞬间,窦娥心如刀绞,但她已无悔。她知道没人会为她申冤,只能用毒誓证明自己的清白。面对苍天,她发誓:“我的血将全部洒在这白练上,若我冤屈得不到伸张,便祈愿天降大旱三年!”
众人自然没有在意她的誓言,只是在等待她的死刑。行刑的刽子手举起刀刃,砍下了她的头。然而,令所有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:她的头颅被砍下后,竟然没有一滴血流出,而两丈长的白练上却染上了鲜红的血迹。随后,天公也似乎回应了她的诅咒——在炎热的六月,竟飘起了洁白的雪花,纯洁美丽,仿佛上天在为她流泪。这场大雪震惊了楚州的百姓与官员,他们很快发现,这场白雪并非如常年一般,而是预示着将有三年不降一滴雨水。
尽管这只是关汉卿的《感天动地窦娥冤》中的虚构故事,然而其中的浪漫色彩掩盖不了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。若将时间倒回元朝,那时的社会充斥着对底层百姓的压迫与剥削。元朝的百姓,常常如窦娥般受困命运,过着沉默中等待灭亡的日子,何曾见过所谓的六月飞雪?
在这封建迷信的故事中,血染白练是无比诡异与悲壮,六月飞雪则是极致的凄美与浪漫。窦娥的冤屈,无人愿意为她发声——是百姓对权势的惧怕,是大家对“事不关己”的漠然,是无动于衷的冷漠与愚昧。三年的旱灾,是对那些贪官污吏的惩罚,也是对那些袖手旁观、见死不救的人的警示。
尽管楚州城经历了三年的旱灾,窦娥依旧被钉在了官府的文卷中,成为了冤屈的象征。若不是她的父亲衣锦还乡,若不是她在夜里托梦告知父亲一切,窦娥的冤屈恐怕永远无法得到昭雪。最终,窦娥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,也成了整个时代的悲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